![](/templates/default/images/phone21.png)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這樣寫的:留學,或許往往只是意味著你來到這個地方進行學習;而移民卻意味著你真的要來到這個地方生活。很多家庭起初做出移民這個決定的原因,還是孩子,為了孩子有個更好的受教育環境,而家庭也可以受到更好的福利保障。從各種方面看,留學生群體都是羨慕移民的孩子的,他們的家在這邊,家人在這邊,一切都是很穩定且有保障的,然而在適應問題上,新來的移民孩子又會面臨怎樣不同的問題呢?接下來就由成都移民中介為您奉上加拿大移民的孩子該如何適應新移民生活!
“剛來的一個月是新奇,后面接著就開始受不了了。”部分新移民朋友會這樣抱怨到,“這不就是一個大農村嘛,如果不是學習或者工作在這邊,可真是待不住。” 而且很多移民家庭就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環境而抉擇的。對于文化上的融入,社會上的適應以及身份上的認同,移民的孩子會如何看待這些事情呢?
不可避免的孤獨感
在溫哥華這個地方提到“孤獨感”還是有些牽強的,因為畢竟這么多華人在這個地方居住,學習,工作與生活,你應該不會感到孤獨吧?大家往往是這樣認為的。然而對于生活學習環境完全改變的移民孩子來說,孤獨確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尚且要面臨,解決很多問題,自然沒有辦法照顧到孩子的情緒,而處于敏感的青春期或更加低齡的孩子在進入新的社區群體與學校群體中的時候,難免感到對于陌生環境的害怕與孤單。
還有就是西方文化環境中的學習方式屬于流動式班級,大家并沒有固定的班級而是因為自己所選擇上的課程而決定是否在一起上課。這與國內的固定式班級很不一樣,因此而造成的交友模式也會有大大的不同。習慣于在固定班級中上課的中國孩子往往以前的交友模式是與同學因為長時間同處于一個空間的熟悉感而造成的友誼,很自然而然的東西;然而在西方的流動式教學模式中,如果你不去主動與他人進行溝通與交流,主動交朋友,那么恐怕很難會馬上交到合適的新朋友。所以說,這種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的交友方式使得很多新來的中國孩子倍感頭疼,也使得東方人往往較為靦腆的性格需要有所改變。
但是這樣的改變也并非沒有意義。交友模式說白了還是一種社會文化適應的過程。來到西方的教育環境,于是中國的孩子們第一步學會的就是變得開朗,陽光而主動熱情。孩子們會明白,若是我想要交到好朋友,是不能依賴于等待別人注意到我的需求的,而是我要主動與別人交流進行尋找的。我有責任為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所進行努力。
那么,當孩子成功沖破對于陌生的學習環境中的這一適應問題之后,便可以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各種陌生環境中探索的挑戰,例如在大學中交換到陌生的國度去學習,跟隨教授去進行不同國家的實地探查學習,去需要幫助的區域做公益活動志愿者等等。有了這樣對于陌生環境的適應與探索能力,你將永遠不再害怕孤單,因為你的心里將足夠強大,支撐你獨自走到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
由集體到個人
在國內學校,如果哪個學生比較獨來獨往,特立獨行的話,往往會激起大家的紛紛議論與猜測,說她或他不合群,性格有問題,孤僻怪異等等。在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中是歧視特立獨行的人的,因為特立獨行意味著你和別人都不一樣,特立獨行也意味著不方便管理,整齊劃一才有組織有條理。中國孩子在西方環境中對于個人主義文化的適應與理解, 以及對于集體主義的思考就值得一提了。“交朋友不再是一種壓力,你也沒有必要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和自己的閨蜜,朋友或者戀人膩在一起,獨處的空間可以讓你前所未有的放松與愉快。”一個從小就移民到人士說到。 而在國內長大的孩子早已經習慣去到哪里都隨波逐流跟隨集體的行為,從未真正考慮過這樣行為的意義是為什么?
其實所謂的個人主義相比于集體主義,不僅僅存在于生活方式上,更存在于對于個體差異性的尊重上,對于人們勇于選擇成為獨特自己的尊重。 那么成長的道路上,你不必再依賴于任何人或者群體的支持而即使是就只有自己,也可以無比堅定地照著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形影不離不需要,志同道合更重要
那么這樣的話,新移民家庭的孩子們,想要交到心意相通朋友的你們,不如從參加學生社團和社會公益組織的志愿者活動開始,結交更多的新朋友吧!
語言方面,不要有太多的心理障礙,在平時多加練習的同時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可以成功,只要多說多練,沒有什么障礙是不能被跨越的!
越來越多的移民到加拿大,他們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充滿意義的人生才是這些做父母的最大的期望吧。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16 13:30~15:30
地址: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910
時間:2025-02-17 09:30~12:00
地址:杭州/杭州市西湖區教工路18號歐美中心A座B區1401室
時間:2025-02-18 13:00~15: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7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