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然而在澳大利亞移民的華裔家庭里卻有這樣一種現象:
由于早期移民來澳的華人忙于生計,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掌握新的語言,因此,他們的孩子,從出生時就背負著一個任務——“家庭翻譯官”,也就是給父母做“私人翻譯”。
人小作用大
對于像澳洲這樣的移民國家來說,在許多家庭中,兒童為父母充當翻譯的做法非常普遍。
西悉尼大學心理學講師Renu Narchal正在著手研究移民兒童在童年時期擔當翻譯,對家庭和自身會有什么影響。
“大多數孩子從八九歲開始就充當翻譯,這是移民兒童對父母的義務,因為他們看到父母因為小事煩惱,都會想自告奮勇幫他們解決。”
邱安妮(Anne Chiew)的故事
天生的“翻譯官”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安妮的父母從廣東新會移民來到澳洲墨爾本。為了在新環境得以立足,爸爸媽媽迅速投身于謀生中,忙著做中國僑民的生意,不需要也沒時間去學習英語。因此,當他們的孩子安妮出生時,翻譯的重擔就落在她肩上,這仿佛是注定要繼承的天職。
安妮常常要和父母一起去銀行,開戶、存款、取錢,所有的溝通都由她一手包辦,父母就站在身邊,等候安妮的翻譯。那時候,安妮需要踮起腳尖才能趴上柜臺。
“所有的郵件,表格,來自學校的信函,不但要為他們翻譯,還得幫他們填表,如果遇到我不認識的詞,一定要去查字典設法弄清是什么意思。”安妮說道。
工作時間:一輩子!
直到現在,Anne每周都要去看望79歲的母親,每次去都有固定的儀式要做。晚飯前,母女倆都會坐在廚房的桌子上,有條不紊地打開這一周寄來的所有信件。接著,安妮把這些英文信件,一封封地翻譯成粵語給母親看。
這就是她在澳洲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扮演的一個角色。
爸媽貼心的小棉襖
這個翻譯官的角色,給安妮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是這種“特殊”的關系,無形中也拉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
在許多移民小孩十多歲的時候,父母在很多事情上都會和翻譯者交流,這使得子女之間一直保持互相尊重、無話不談的關系。
從翻譯者到決策者
翻譯做多了,孩子們最后反而成了做決定的人。
安妮說,一開始給父母做信件翻譯,后來還得告訴他們接下來應該做什么,步驟是什么,“這對一個八歲的小孩來說很不尋常,對吧?”
“人們常常說,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反過來成為照顧父母的人,但我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照顧他們了。”
也許,正是這樣的特殊經歷,造就了特殊的“移二代”。
網友評論▼
@不不不De熊兜:真好,母女感情肯定很好吧,好羨慕
@茜vickychen:很溫馨啊,每周有固定的時間和父母在一起,一起移民多好啊,省得牽腸掛肚
@死肥gap要飛:是,父母的翻譯,感覺也蠻甜蜜的
澳洲“移二代”:優秀來自于“價值觀”
1、身份認同
移民二代的存在,在澳洲一點也不新奇。大部分移民一代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非常強烈,到了第二代、第三代,這些認同感就開始遞減。
“爸媽常讓我說自己是中國人,但我卻沒那么大的感覺,中國對我來說太陌生了。”
“和我許多去過中國的朋友一樣,我在澳思華在華思澳。我稱這種感覺為靈魂的時差混亂,身在曹營心在漢。總之,做華裔澳洲人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足夠敏銳的話,你可以在華裔和澳籍兩個身份之間自如轉換。”
2、積極價值觀
會說中文、懂中國文化,這些獨一無二的優勢不知不覺擴寬了就業的知識面,能做很多local做不到的事。在學術上,移二代的優勢更加突出,尤其是亞裔移民群體。有研究者們認為,他們之所以能表現優秀是因為有積極的價值觀:
將自己與還生活在國內的人進行比較,
從而用更積極的眼光看待自身處境。
父母的高期待,父的母辛苦打拼,做出種種犧牲來換取自己更優越的生活環境,這些都是刺激移二代更加努力的原因。
Buzzfeed此前曾做過一個采訪:
有個說蹩腳英語的父母是什么體驗?
里面提到了給父母做翻譯的感受。
“他們犧牲了太多…”
“我很小就開始了解父母了…”
“報答他們的一種方式…”
正是這樣特殊的“移二代”經歷
讓他們更早的成熟
更早的理解父母
總比同齡人多想一些,多做一些
懷著一顆感恩之心,積極前行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07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12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8 10:00~12:00
地址:常州澳星
時間:2025-02-28 10:00~16:00
地址:廣州澳星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