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8月26日,“國際企業家”(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 Rule)法案的通過像暴風一樣席卷媒體版面,讓所有想留美打拼的外籍人士興奮。然而不到一年,法案被曝可能面臨無限期推遲,群情激動再現,只是這次是憤怒。讓美國移民甚是失望。
該法案是奧巴馬在任期間最后一天被通過的,由于其能為一些依賴現有簽證且想留在美國的外國企業家,提供初始有效期為兩年的假釋身份(parole status),因此又被稱為美國的“創業簽證”。為了滿足條件,外國企業家必須籌集至少25萬美元的啟動資金,或者獲得了美國政府機構至少10萬美元的撥款,并給美國帶來“重大的公共利益”,如企業潛在的快速增長和工作機會。
按照當時的規定,該項法案原定于2017年7月16日正式生效執行,就在7月11日,國土安全部決定將“國際企業家”法案的生效日期推遲至2018年3月14日,意味著這項法案將有無限期推遲或廢除的可能。這并不令人意外,畢竟特朗普政府一貫秉持的“American First”原則體現為收緊移民政策、控制移民流動,何況春季時,特朗普政府還曾向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提議要求重新審查該法案。
國際企業家法案的延遲、甚至撤銷的可能性,已遭到了普遍的反對和指摘。“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就在這個消息公布當天,AOL的創始人Steve Case在Twitter上表示自己的沮喪,并在自己的文章《失去移民企業家會讓美國落后》中明確表達了觀點,“移民企業家是工作的制造者,不是工作的占有者。如今,我們在逼他們為其他地方制造工作。”
而“沮喪”一詞,尤其能代表美國科技界的心聲。長期以來,美國科技行業受益于移民創辦的企業。研究顯示五百大企業中,超過四成是由移民或其下一代創立,如谷歌、特斯拉等企業共同創辦人都是移民,這些企業在全球雇用超過一千萬名員工。對于此次特朗普的決定,由Facebook創始人馬克· 扎克伯克所創建的白宮游說組織FWD.US稱這“是‘極度’令人失望的”。這個組織為美國高科技企業代言,一直以來致力于促進移民改革,放寬海外工科技術人員的移民條件。然而他們堅持的初衷,包括微軟、蘋果在內等科技公司對創業簽證支持的游說在內,似乎都被特朗普政府忽視了。
此外,法案推遲也意味著奧巴馬自2003年以來的努力付諸流水。表面上受到打擊的是移民創業家,但是對美國自身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David Hsu和紐約律師所的移民律師Cyrus D. Mehta認為,如果執行這項法案,比起它所帶來的投資、就業上的潛在好處,欺詐、用空殼公司鉆空子的負面影響顯得不足一提。國土安全部在1月時估計,每年可能有2940移民企業家通過“國際企業家”規定拿到簽證。
這些肩負夢想的外國企業家,不遠萬里來到美國追夢,被拒絕后有可能另尋他路。在沃頓商學院商業電臺中,Hsu 和Mehta就此討論了撤銷方案的潛在后果。“受到最大的影響的是發展快、有未來前景的企業家,當然數量不多。” Mehta指出,這些人得不到美國的永久居留權和國籍,必須像其他人一樣申請資格。“假設這些企業可能成長為谷歌,或者可與谷歌抗衡的企業,這將對美國產生驚人的影響。”
優秀企業的流失,則會讓美國失去競爭力。在某種程度上,移民企業家在全球化競爭的舞臺之上扮演自己的角色。Mehta發出了善意的提醒,“美國人需要意識到,這不是美國人的游戲,還有其他國家參與競爭,我們需要接受這種挑戰。遺憾的是,我們并沒有接受——選擇了撤銷方案。”
從立到延廢的一年多里,對仍然想留在美國創業的外籍人士來說,前半部分故事就是關于搶著留下來的拼搏,直到特朗普的上臺。后半部分劇情可能是就是圍繞會不會留下來,如何接受結果,以及尋找美國以外的新出路來發展了。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21 13:00~15: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2 13:30~15:30
地址: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910
時間:2025-02-26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7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