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澳洲移民的中國人一直以來都追求這樣一種心理安慰叫做“歸屬感”!
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空間距離的拉近,如今,這個詞匯對華人來說,還會像以前一樣重要嗎?
回國和移民,哪條是退路?
前段時間,在《金融評論報》看到一篇新聞,講述了一個20歲的在澳大利亞留學的男生Barry Li價值觀改變的故事。
在澳洲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學習生活,他發現似乎沒有再回國的想法,因為他發現對祖國再也沒有以前的歸屬感,也沒辦法適應國內的生態。
于是,他辦理了移民澳洲。
但正式開始澳洲生活后,他發現無法進入主流社會。盡管澳洲有將近120萬華人,但澳洲本地人對中國的印象卻還是過去那樣,也會忽視,誤解和排擠華人,以至于他認為身上有撕不掉的中國標簽。
于是他寫了一本書:《The New Chinese—How They Are Changing Australia》。
書中描述道:
“孩子在外面留學還是跟中國人扎堆!也不好好學學融入當地社會!”
“難怪待了好幾年英文還是不行!”
“都不愿跟當地人打交道,怎么能找到好工作?”
無獨有偶,中國留學生愛扎堆在歪果仁眼里似乎也成了一個見怪不怪的現象...
“我想認識中國女生,可到現在都沒機會說上話...”
“聊點《權游》,潛水,徒步神馬的,中國朋友似乎都不感興趣...”
那么,真的像他所寫的那樣,“中國留學生老愛扎堆?而不是試著融入外國社會?”
而原因又是什么呢?
華人愛扎推其實是一種偏見
我們先來聽聽中國留學生自己怎么說:
朋友圈
可向下滑動
小C:為啥中國留學生老愛扎堆,而不是試著融入外國社會呢?
1小時前:
Lay:不會的!美國、英國、法國、韓國、日本的學生同樣也愛會扎堆,只不過他們的特征不像中國人這么特征明顯(漢語辨識度高?),所以你不覺得他們是在扎堆。比如那些韓國和日本的學生,他們也都扎堆,但有候他們也被當成了中國人...”
1小時前:
Kris:問題恐怕不是出在中國留學生身上....因為我們從本質上是不同的。我在西方國家待到第6年,才注意到這個問題...和很多中國留學生不同的是,我的英語實際上很好,至少交朋友沒有問題。
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總共學習了6年之后才意識到,想要和白人真正成為朋友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我發現,每次我們到食堂吃飯時,白人總是和白人待在一起,剩下的其他人種的學生(不管是不是留學生)則扎堆待在一起。
Laura:扎堆挺正常的,哪國人都喜歡扎堆,大概就荷蘭人例外吧,我覺得他們是去哪兒都特喜歡融入當地的一群,對本國人反倒不熱心。
西方社會潛意識中的拒絕包容
這并不是對西方社會的指責和歧視,而是對某種現象的剖析。但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是非常友好的。但也不妨礙他們愛扎堆。其實相處下來會發現,很多有色人種的人思想更加開放,對待不熟悉的人和事也更加友好包容。
2017年6月27日,澳大利亞統計局宣布了2016年的人口普查,澳大利亞人口超過2400萬,華人總計超過120萬,占比約5%,而華人卻一直無法融入澳洲的主流社會。
從政治上來說澳大利亞參議員76人,眾議員150人,總計參眾兩院總計226位聯邦議員,理想下的民主代表,華人應該有大概11位聯邦議員。然而,現實是聯邦上下兩院,只有工黨擁有一位馬來西亞華裔參議員Penny Wong。
這是為什么?其實如果一定要去深究,其實我們可以從澳洲的歷史看到一些原因。
澳大利亞史也是華人心酸史
19世紀初,中國人已經通過販賣茶葉等來到了澳大利亞,成為了最初的澳洲移民之一。
華人參與淘金,多種原因被排擠
1851年的澳洲大陸多處地方發現生產黃金,澳大利亞正式迎來了第一波移民潮。據統計,1851年到1871年間,澳大利亞從43萬人口激增到170萬。澳洲淘金的16年里,來自非英國,美國,歐洲的移民,并沒有受到歡迎,包括中國人!理由是中國是東亞病夫的印象沒變。同時中國來的淘金工人,不怕苦不怕蠻,得罪了另外一群人,引起了其他國家移民工人的工資降低的情況(正如今天),同時中國人帶來的不僅僅是勞動力和技術,中國人同時也帶來了我們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當時的中國人拒絕加入工會,這一切,加之人種的差異,增加了白人對華人的排斥和恐懼。
維護工黨利益,白澳政策應聲而出
日益加深的種族歧視還引起了多場排華暴亂。19世紀末,華人移民在家具和其他行業也開始被排擠,被華人制造的家具必須要標注“Made with Chinese Labour”。20世紀后,澳大利亞保護主義黨黨魁Barton為了在政治上得到工黨的政治支持,選擇順從工黨的提議,將反對白澳的人認為是非白人,澳大利亞的白澳政策White Policy,正式生效。當時的自由貿易黨FreeTrade Party的一個成員Donal Cameron反對白澳政策說到, “沒有任何一個種族比中國人受過更加羞辱的對待了。他們被武力逼迫接受英國人入侵中國,為什么我們現在強迫他們承認我們,卻以正義為名拒絕在這里承認他們?”
白澳政策再次強化至廢除
二戰爆發之后,工黨領袖John Curtin作為第14任總理上臺之后,他不僅沒有削弱白澳政策,反而加強了白澳政策。
二戰中期,曾經有過廢除白澳政策的呼聲,然而卻沒能改過工黨的堅持。
到了在澳洲第17屆政府,自由黨和鄉村黨聯合政府的總理Harold Holt領導下,政府正式推出了新的移民法案the Migrant Act 1966。在Holt總理執政時期,由于新移民法案The Migrant Act 1966和一系列改革,白澳政策失去實際意義。在1972年的聯邦大選中,工黨黨魁GoughWhitlam擊敗連續執政23年的自由黨聯合黨,入主國會,對移民政策進行修改,正式廢除了白澳政策,也是同一時期1975年,工黨推出了反種族歧視法案。白澳政策消失。
被主流社會接納沒那么難
舊社會的時候,語言不同,文化不同,溝通不便利,華人愿意為了生活工作接受比別人更低的工資。中國國際地位低,被歧視有理由。
如今21世紀了,為什么華人卻還進不了主流社會?其實那也很可能是你觀念和交際出來問題。
這其實就是取決于你愿不愿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地帶(和華人待在一起)和你有多頻繁地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地帶。這的確是個挑戰。但,問這個問題的人實際上是知道答案的吧。時不時會離開舒適地帶一陣子,之后的你一定會覺得和非中國朋友待在一起同樣也會自在和快樂的。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28 10:00~12:00
地址:常州澳星
時間:2025-02-28 10:00~16:00
地址:廣州澳星出國
時間:2025-02-28 14:00~16:00
地址:常州澳星
時間:2025-02-28 14:00~17:00
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北段1480號拉德方斯大廈東樓12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