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上有這么一條熱門的提問: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愿意到北上廣深為首的一些大城市打拼,即使過的異常艱苦,遠離親人,仍然義無反顧。在老家踏實過日子難道不好嗎?
這是知乎上的一個問答,可能你不認同,可能你所在的地方沒有這些問題,但是,這是一個能引起很多共鳴和討論的回答,讓很多人怒贊和流淚的回答。個人覺得這個話題反映了年輕人在國內的一種狀態。
而那些在國外留學或居住的年輕人,為什么也寧愿背井離鄉,卻遲遲不愿回國呢……或許我們可以從這里找到答案,年輕人究竟要的是什么?
選擇再出國的原因簡單,因為自由。
我從來都覺得國內使人感到禁錮的不是體制,而是咱的七大姑八大姨文化。
我回國那年26歲,覺得自己還好年輕,結果一年之內就被逼婚的壓力弄得喘不過氣來。而我父母其實是非常開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竟然也會說出“有點后悔讓孩子出國耽誤了婚姻大事”的話。
這讓我非常非常地難過。他們沒有逼我,沒有罵我,而他們流露出的焦慮和失望讓我更難過。
除了父母之外,從出租車司機到公司不相熟的年長同事,任何人都可以在談話的前三個回合問到個人隱私問題然后對我的生活評頭論足加以建議。
這種感覺真的太糟糕了。
回想起我畢業那一年住的是研究生宿舍,認識了很多特別精彩的女孩子,三十歲左右,念博士,交不同國家的男朋友,做學術,全世界旅游,從來沒有聽她們說過三十歲了還沒結婚好焦慮。
于是我選擇再度出國。
回國一個月我又出國了,因為有趣
“2013年秋天去荷蘭交換,12月份回國, 在家住了一個月之后回到了在美國的學校。”
從高一第一次來美國交換,到后來大學考到美國,這將近四年時間里,美國之所以能讓我產生想要settledown的欲望,是因為我覺得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無聊,而這里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美國的孩子做什么像什么。學校藝術節上學生自己排演的歌舞劇,其專業水準在當時的我眼里和百老匯不相上下。
學校里的各種競技運動,從訓練到比賽都搞得有模有樣,十分專業。
反觀我在國內接受的教育,覺得除了學習之外,一切業余的文藝活動都只是小打小鬧,搞得十分山寨,真是“無趣極了”。
所以,為了追尋這種“有趣”,我最終放棄了高考,再次出國。
回到國外教學,因為有價值!
在大專學歷剛畢業去找了份幼教工作,工資1800,沒上兩天班被家長無理取鬧氣哭了。我一氣之下辦理了新加坡幼師移民。在新加坡工作兩年里匯給家里的錢差不多18萬。
回國期間,也有去國際學校應聘,但發現在國內做幼師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在新加坡做幼師時孩子的家長對老師都是特別尊重的,不會像國內家長那樣不管老師對錯劈頭蓋臉就把你罵一頓。教育模式上老師們想把教學知識“硬塞”給他們。孩子們的天性散發和心理活動似乎不是那么重要。
于是,我毅然而然的選擇了回到新加坡。
而我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在國內教小朋友是為了完成工作完成任務,而在國外教小朋友是真心的和他們做朋友。
享受灑脫坦然的生活,因為快樂
在來到歐洲的第一個月,我們幾個年輕人在雇主的帶領下去好好的感受了一番外國的節日。朋友告訴我說,那是他第一次在國外過外國人的節日,那天他看到了好多穿比基尼的美女。
有人說在美國呆三年不習慣美國,呆了7年你不想回國。我想這是即使有短暫出國經歷的人也能體會到的。在國外無論做什么全靠自己的能力過得灑脫坦然,而不是我們所謂的潛規則或各種社交應酬。
其實出國工作或者移民和去北上廣打拼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其實很多年輕人還是會經常深深地懷念自己的故鄉,并且和原來的朋友親人保持熱絡,但之所以會選擇將來留下,是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環境,可以將他們塑造成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
家于年輕人而言的定義,也許已經不是一個特定的地點,一種特定的文化,用一句比較文藝的中文來說,就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21 13:00~15: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2 13:30~15:30
地址: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910
時間:2025-02-26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7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