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留學美國受中小學教育到底好不好的問題,在國內早已經是吵得一塌糊涂了。最近,楊振寧院士干脆直接說了:美國的中小學教育不如中國好。可是,黃全愈教授可是說了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比中國好多了,他還創造了一個著名的詞,直接導致了中國把一個連美國人都沒聽說過的“素質教育”這個新詞寫進了國家教育的法律文件去了。至于大批在美國當爹當媽的朋友,更是用自己的寶貝兒子女兒的親身經歷,一遍遍地證(xiǎn)明(bǎi)美國的中小學教育如何“素質”,導致所有說美國中小學教育不如中國的人都會立刻面對這樣的質疑:
第一:你說美國中小學教育不行,為什么有錢人和貪官都把孩子往美國送?
第二:你說美國中小學教育不行,難道美國的超級國力和成就都是外國人做出來的嗎?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跟中國相比,到底好不好?首先反問一個問題: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大家認為好不好?山區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是一個老師在教;學生坐在簡陋的木凳上,黑板有一半是灰色的,教室漏雨。。。。。。這樣的教育條件,怎么都不能算好吧?重點學校,學生在讀IB課程;來自美國的教師在給學生用英語上AP課;學生們在實驗室用世界一流的設備做轉基因的實驗。。。。。。這樣的教育,跟世界上任何一個先進國家相比,都不會差吧?
上面的學校,都在中國。您說,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好還是不好?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也存在這樣的巨大差異:在治安差的,貧民區的學校,學生無法上課,教師無法教書,連人身安全都無法得到保證。然而,在富裕的好學區的學校,學生們受到的教育,也可能是世界一流的。那么,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有沒有超越地區性差異的統一哲學呢?這個統一的哲學,是不是叫“素質教育”?美國的公立教育統一性哲學源自美國的“公立教育之父”賀雷斯曼(HoraceMann)。這個哲學由賀雷斯曼借鑒于德國的公立教育系統,在19世紀中葉逐漸成型,后人又稱為“工廠式教育”(Factory modelschool)。工廠式教育的特征是: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課程,統一的考試,與社區和宗教分離,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社會的需要為標準培養學生,注重授課效率。。。。。。等。用簡單的話來總結,就是:統一課本和統考,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和應試教育。
聽起來很熟悉是不是?這不是中國長期為人詬病的典型“中國式教育”嗎?哪里有半點“素質教育”的影子了?但是,美國的公立教育卻有一個跟中國根本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因為美國是聯邦制的國家,每一個州就好像一個獨立的小國家一樣,有自己的法律;公立教育也一樣,所謂的“統一”,只是在一個州,一個縣市,甚至一個區的“統一”,并不是全國性的“統一”。一個地區的教育目的、哲學、課本、標準之類,是由那個地區或者“學區”的民選教育委員決定的。于是“以社會的需要為標準培養學生”之中的“社會需要”,不同地區的解讀就不一樣啦!在住滿了醫生的學區,“社會需要”可能是“培養更多能接我們班的醫生”;在住滿了中產的學區,“社會需要”可能是“培養更多中產”。而住滿了巴士司機和清潔工的學區,“社會需要”肯定不包括“每一個學生都上大學”:“我們當巴士司機都七萬多年薪呢!我們當清潔工都差不多十萬美元年薪呢!比孩子的老師工資都高,干嘛上大學吖?”
因為美國中小學教育期望和目的的這種多元化,相比起中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這么簡單而全國統一的要求來說,肯定就復雜得多了。那些住在美國,還有空在國內的博客或者網絡發表關于美國教育文章的人,絕對不會住在美國的貧民窟,甚至連美國的藍領社區都不會住吖!他們居住的地方,比如黃全愈教授的兒子礦礦,肯定是住在大學教授們所在的社區吖,他上學的地方的學校,家長們要求的“社會需要”,最起碼也是個“長大跟我們一樣,都當大學教授”吧?既然有這種“社會需要”,學校的老師當然就會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讓學生們學著寫論文啦!假如學校的老師們都不教書,不給學生們想象中的“素質教育”,社區里面的高級知識分子們能放過學區的民選教育委員嗎?那些教育委員們得不到社區的支持,沒有選票,有機會往上爬當市議員州議員甚至國會議員嗎?
話說回來了,美國的中小學教育到底好不好?方老師想問:什么叫做好?定義是什么?能讓學生二年級就寫論文就叫“好”?能讓學生五年級都不會分數,但是玩得很開心,叫做“好”嗎?或者,學生每天到學校,就是聊天,玩,打鬧,追逐,沒有“書包”的概念,叫不叫做“好”?或者,像方老師的學生那樣,參加中國大陸的中文作文比賽能得獎,參加只有大學生才有資格參加的世界基因機器人大賽能得獎,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叫不叫做“好”?
上面的問題,對于想把中小學年齡的孩子送出來美國的中國家長們,想過了沒有?在接受留學中介們的忽悠和套路之前,方老師建議家長們都問一下自己:我送孩子出去的這個社區,他們認為“好”的教育,跟我認為“好”的標準是一樣的嗎?我希望孩子接受一個怎樣的教育?我能夠保證我的孩子出去美國以后會在一個我認同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嗎?
問過了這樣的問題,也得到解答了,就不會出現我的一位家長跑到我們校長辦公室大吵大鬧的情形了。這位家長對著我們校長咆哮著:“你的顧問失職!為什么不告訴我孩子,她選修的課是無法進入哈佛的?!現在她要去讀社區學院了,可是她在中國讀高中的同學起碼都上普林斯頓大學的,你跟你的學校都害了她!她的前途就這樣毀了!!!”
校長抱歉地說:“對不起,我在這間學校二十年了,畢業生能上常春藤校的,不夠五個人。。。。。。我們是全舊金山,甚至可能是全美國,最難進的高中,可是我們培養的學生就是社會的普通勞動者,不是精英吖!”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22 13:30~15:30
地址: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910
時間:2025-02-26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7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
時間:2025-02-27 14:00~15:00
地址: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