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s/default/images/phone21.png)
針對2016年7月1日之后澳洲移民局對中國開放小學留學,很多國內家長私信我們關于澳洲小學留學政策及如何辦理澳洲小學留學簽證,同時想更多了解澳洲小學。今天我們轉載澳星客戶楊先生關于其小孩目前在澳洲小學讀書的一些情況供大家作為參考。
架子鼓老師:在錯誤中發現亮點,正面引導
小朋友到墨爾本之后繼續學習架子鼓,第一節課老師先問了一下小朋友在國內的基礎和背景。聽說四歲就開始學鋼琴,老師一下子就驚呆了:“OMG!Unbelievable! How do you stick with it?”
“這么不靠譜的老師?”
我心里暗想,“按說老師怎么也要先鼓勵一下孩子堅持不懈的精神啊!然后說句再接再厲。”
由于語言的關系,我前兩節課給小朋友做翻譯,得以旁聽課程。一節課自始至終老師都在贊賞學生。
“Great!
Good!
Beautiful!
Excellent!
Right!
Awesome!”
各種夸獎不絕于耳。
其中有一個曲子的一個小節小朋友敲錯了,本來應該是變節奏的,小朋友敲成了跟前一小節一樣的節奏。這么明顯的錯誤,老師在全曲演奏完之后對小朋友說,樂感很好,很自然的延續前部分的節奏,只是樂譜表達的是在這一小節處節奏有個變化。
聽的我都不好意思,要是我最客氣的說法也就是這個小節錯了,再來一遍,怎么費盡心思也想不出這么假的話。但小朋友再次演奏的時候真的就改過來了,而且回家練習的時候一直是正確的節奏。
經過幾次課之后,我才感悟到,老師不是故意說恭維的假話,他的確就是這樣的思維,在錯誤中發現亮點,正面評價。
小朋友敲鼓時鼓槌的握法有些問題,有時候兩個鼓槌會碰在一起。針對這個問題,我咨詢老師需不需要糾正一下。經過前面的接觸,老師的回答算是情理之中,“不需要糾正,他在敲鼓時出現碰槌,就一定會想辦法解決,我會給他演示更有效的握法,但不會強迫他使用什么姿勢。“想想還真是,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會講德國式、法國式、傳統式握法的特點,也會演示不同握法的演奏效果,但是從來沒有說過你照著我學、你的握法不對、調整手型這類的教育性言語。
家里小朋友在國內學琴的時候,老師說過學習音樂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學鋼琴就是練習抗打擊能力,就是挫折教育。與國內完全不同,保護孩子積極性對老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面引導、鼓勵贊賞一直伴隨著學習的過程。老師同樣留作業,留練習曲,而且數量還不少,也是每天要練習半小時。或許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贊許和認可,小朋友練的還挺起勁,也不需要父母的高壓管制了。
特別的同學:用實際行動引導平等
小朋友有個特別的同學,需要帶助聽器,每周還要上兩節特別的課程上。
特殊課程的時候,那個同學在一個老師的帶領下從教室離開,到另外一個教室上課。下課的時候,那個同學還會帶回好吃的零食,零食就是在那節特殊的課上得到的。每個同學都很好奇那個特殊的教室里面有什么。那個同學除了有特權去特殊教室上課,每次上課的時候還可以帶一個小伙伴一起去!
那個特殊教室里面有很多玩具,還有薯片、餅干、巧克力各種好吃的。
于是乎,全班的同學都很討好那個同學,希望能夠被那個同學點名跟他一起去上課,而且老師絕對不指派哪個同學應該去或者不應該去。我家的小朋友因為剛來,還沒有成功的被那個同學點名一起上課。
小朋友經常滿懷憧憬還略帶嫉妒的說:今天E跟著去上課了,我怎么才能跟著去上課呢?
你要跟那個同學做朋友,經常跟他一起玩,他才能第一時間想到你啊。
我知道他需要助聽器,我跟他說話也會放慢語速,也在用心幫助他,關心他啊!
他不需要你刻意的關心,你要做的就是跟他做朋友。刻意的幫助有時是一種無意識的傷害。
小朋友國內班級也有一個特別的同學,不過老師是用另一種方法刻意關心的提醒:“同學們,我們要照顧Z同學,要包容他,因為他生了重病,不能完全控制自己。”同學跟Z同學發生摩擦和矛盾,老師總是說要包容Z,這樣就造成一般同學和特殊同學的隔閡。
而澳洲的老師從來沒有說過要同學們區別對待那個特別同學的話,但是用實際的行動來引導同學平等的與特別同學交往,讓特別的同學產生自信心。
友善和關愛,不是學雷鋒的時候才集中體現,而是溶入到日常的點點滴滴,是一種行為準則。平等和自由,在這里這并不是一個口號,更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而是貫穿于每個人、每一天,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07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12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8 10:00~12:00
地址:常州澳星
時間:2025-02-28 10:00~16:00
地址:廣州澳星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