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周舉行的北京兩會期間,北京政協委員呼吁將一些昂貴的癌癥救命藥納入醫保,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南都記者采訪部分肺癌患者了解到,如果經濟實力允許,他們更傾向于到美國就醫或者直接美國移民,以獲得新藥治療的機會,事實是這樣么?
對癥下藥難不難?
肺癌已經成為中國第一高發癌癥,國家衛生計生委的最新數據顯示,肺癌發病率每年增長達26 .9%.
今年不到40歲的李明(化名),在2014年9月不幸被確診肺癌晚期,由于EG FR基因突變是誘因,最好能接受靶向療法。結果一出來,他就決定要出國看病,并火速在一個月后前往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或許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名醫生吧,對中美的藥物差距比較敏感,我在美國的同學也告訴我,那邊有更好的靶向藥。”他解釋道。而接受治療后的復查結果顯示,肺部腫瘤縮小60%!骨盆部位的骨轉移腫瘤消失、鈣化。其日常的飲食、運動也逐漸恢復。
國內最大的出國看病咨詢機構盛諾一家CE蔡強告訴南都記者,美國的肺癌靶向和免疫藥物目前共有11種,當中靶向藥已經發展到二代、三代藥物;中國則只有4種,“最新”的靶向藥是美國2011年獲批的,還停留在第一代,一旦耐藥后,就面臨無藥可用。“藥物跟不上是個很現實的問題,肺癌患者在我們的客戶當中占比最高,有40%受益于國外的新藥。”蔡強說。
為什么國內引進靶向藥物比較緩慢呢?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王思愚指出,關于肺癌的國際臨床研究,最近10年才陸續有較多的中國患者被納入,如果國外的某項藥物研究成果主要針對歐美人群、沒有中國患者參與,那怎么確定它對后者的治療也同樣有效呢?因此,美國的肺癌新藥進入中國必須重新注冊和做臨床實驗,通常延遲2年左右才得以上市。
然而,對于像李明這樣的重病患者來說,等待意味著耽誤病情。王思愚理解患者的迫切心情。“我會告訴患者有新藥,讓他們自己找渠道購買,但不會特意推薦,并且明確這些藥在國內沒有獲批上市,不保證療效。”他對南都記者說。在他看來,隨著中國醫療水平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高,大量中國患者參與國際臨床研究,以后引進國外藥品的流程會縮短。
而蔡強則覺得,美國醫院組成的多學科專家團隊針對每位患者的基因突變制訂的精準醫療方案是患者受益的關鍵。美國最新的特效藥物全部是針對不同的基因靶點研發的,沒有極其精確的基因檢測,沒有精通癌癥機理的專家是不可能制訂出最適合每位患者病情的治療方案、尤其是用藥方案的。專家、永遠是專家才是癌癥治療取得效果的關鍵。“在我們的統計里,出國看病和遠程咨詢的肺癌患者當中,超過62%需要調整治療方案,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美國專家建議使用最新的肺癌靶向和免疫療法,并由此獲得了更好的治療機會。”
出國看病要權衡
決定出國就醫前,需要評估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蔡強總結手中的案例,癌癥的平均治療費在15萬美元,他建議,患者的可用資金最好準備200萬人民幣左右。
然而,即使“不差錢”,也不等于就適合出國看病。李明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訴南都記者,肺癌的基因檢測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基因突變,只能接受普通的化療方案,那么是否出國治療,差異并不是很大。
蔡強也提醒,李明罹患的是肺癌里的非小細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 5 %-90%,美國有很多藥物可以治療,但如果患的是小細胞肺癌,目前國內外都沒有什么特別的藥物,出國治療的價值不大,若是想要美國的治療方案,通過遠程會診就行。另外,患者病情所處的階段也是他的關注點:“如果處于肺癌早期,還能夠通過手術治療,我們會建議盡快在國內做手術,因為申請到國外就醫需要大概4周的時間,如果因此拖延了治療的最佳時間,反而得不償失。”
王思愚也認為,患者應該理性看待出國看病,國內的治療水平其實并不比國外差。他列出一組數據:目前早期肺癌的術后5年生存率是60%-70%,這在中期肺癌是40%,而晚期肺癌的總體生存時間在一年半左右。
(以上圖文來源于網絡)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26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7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
時間:2025-02-27 14:00~15:00
地址:視頻號
時間:2025-02-28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