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移民美,紐約愛麗絲島。
乘船從曼哈頓島愛麗絲島,是一個很怡人的旅程。夏日的陽光正好,曼哈頓的高樓幕墻玻璃耀眼地反射,令人不可直視。但隨著高樓逐漸遠去,令人心跳的鋼鐵森林慢慢成為遠方的背景。大海逐漸充盈著視線,自然氣息重新回漫,只覺平靜怡然。不遠處,自由女神高舉火焰,似乎面帶微笑。
不知當年的歐洲移民從甲板上看到的愛麗絲島,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從1892年到1954年,240萬移民由此進入新大陸。當一等二等船艙的旅客直接登岸進入美國時,三等船艙乘客則拖著帶病的軀體、饑腸轆轆的家庭、空癟的錢袋與僅剩不多的行李,進入愛麗絲島的移民檢測局,等待命運最后的宣判。
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如今是旅游熱點。當年容納大量移民排隊等候的大廳里,如今擠滿了絡繹不絕的游客。站在這里,難以想象當年疲憊不堪的移民們是如何按捺住激動的心情,忐忑不安地聽移民官的提問:
最后一個問題往往是擊垮移民們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這里,移民官就是上帝,他手中的筆決定了個人日后的所有命運。幸運兒將從此進入曼哈頓,融入林立的高樓與各種膚色的人群里,與過去種種告別,開始全新的生活。但如果移民官懷疑其有傳染病,他將被拒絕入境,送至二樓的簡陋床位予以休養治療。糟糕的衛生環境與缺食少穿的境遇,往往將長途跋涉的移民推至絕望的深淵,甚至死亡。
也許在那窄小的治療室窗戶里,他們還能看見高舉火焰的自由女神,也許他們還聽說那個著名的Emma Lazarus所寫的碑銘,也許他們依然心存希望:
博物館里展示了許多移民們未曾帶走的物品:衣物,毛巾,洗漱用品,孩子的玩具,大人的鋼筆。這些千山萬水帶來的行李,是他們唯一的家當,最最珍貴的物品。但他們都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的小島上,夢斷難還。
我在遺物里發現了一個歐洲傳統的手風琴。如此大而笨重的非必需品,為何主人會千辛萬苦地將它帶到這里?也許那是一個鄉間的快樂小伙,他也許曾以音樂在農間繁忙勞作中鼓舞大家,獲取姑娘羞澀的芳心。他也許在漫長的旅程中,用音樂點亮了昏暗的船艙,給同伴們帶來希望。不知他是否通過了移民官的盤問,進入了曼哈頓?不知道他是否又能獲得一個手風琴,予以他家鄉的慰籍?
博物館里顯示,如今地球村里有2.14億移民。
但誰又不是移民呢?自從人類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我們便一直為生存而尋求自己的家。我們從非洲走出,握著最初的行李——獵食的石塊與簡陋工具,離開了最初的家園,逐漸散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地球的環境不斷演變,考驗著人類的智慧與勇氣,直立行走,讓我們遠走高飛,更好地生存。
二
德國移民,不來梅港。
冬日的陰云低低地罩著大海,海港邊桅桿林立,海鷗圍著岸邊盤旋。從19世紀起,600萬歐洲移民從這里啟程上船,前往紐約愛麗絲島,夢想中的新大陸。大部分人再也沒有回來。
如今的不來梅港有著歐洲最大的移民博物館。館內仿制了當年海港邊的移民們等待來船的情形:丈夫收拾著嚴嚴實實的包裹,妻子抱著年幼的孩子,老人們坐在箱包上吸煙。大家翹首望向遠方,焦慮地討論船只的信息。海水一漾一漾地拍打著岸邊,正如人們不安的心跳。
19世紀是一個社會劇烈變化的時代。人口劇增,農業歉收,瘟疫橫行,戰爭動亂,宗教不和,使許多民眾感覺到生存的不安。許多人把目光望向了大洋彼岸的新大陸,得克薩斯,俄亥俄,威斯康辛,這些熟悉的歐洲地名傳說有著廣闊富饒的土地。在不來梅港,看著身后的土地與送別的親人,他們不說See you soon,只說Farewell for good。
船上的日子也不好過。從不來梅港到愛麗絲島,大約需要12周的旅程。大部分貧苦農民只買得起環境極端艱苦的三等船票。那里衛生環境惡劣,個人難得立足之地,傳染病橫行。由于付不起黑心船主為所有食物與啤酒開出的高價,許多人只能一邊忍饑挨餓,一邊將微薄的積蓄用以換取少得可憐的食物。當到達終點時,許多人已經身無分文,饑腸轆轆,有的甚至已經奄奄一息。
移民們也有苦中作樂的辦法。音樂永遠是撫慰憂傷振奮人心的手段。當一個熱情的歌喉開始詠唱時,所有人便跟著歡樂起舞。博物館保存著當年船上傳唱的曲目,大多數歌曲歡快熱烈,唱著移民們對新大陸“流著奶與蜜的土地”的向往。一些幽宛的歌曲則獻給故土親人,寄托思念與祝福。
博物館里的檔案室有著齊天花板高的資料保管箱。每一個抽屜拉出來,都有白紙黑字記載的移民姓名、性別、年齡,還有登船日期、離境口岸、到達關卡。有的抽屜里還有照片、家信,甚至隨身物品。一個個千山萬水的故事,在這里活生生地展開。
MarieHelen Maeckel是一個表情嚴肅的德國姑娘,生于德國鄉間。父親苦于農場連年瘟疫,無法養家糊口,毅然舉家移民新大陸。Marie兩歲時便來到不來梅港,在此離開歐洲,到達美國,并在漫長的旅程后到達得克薩斯州。父親以畢生積蓄購買了土地,開始其熟悉了一輩子的田間勞作。然而,旅途奔波使得母親在到達美國的同年染病去世,父親也在三年后逝世。Marie成了一個新大陸的孤兒,寄于一同移民的叔叔家長大。18歲時,Marie嫁給當地的商人,他們的后代如今依然生活在得克薩斯州。
MarthaHaner,一個美麗高挑的德國姑娘,出身于一個貧困的鞋匠家庭。盡管當時德國社會失業率嚴重高企不下,17歲的她依然憑借自己的勤奮能干,找到了一份家政的工作。移民的熱潮席卷了社會,也讓她青春躁動的心躍躍欲試。當姑媽寫信告訴她,由于德國貴族移民的增多,美國正需許多德國家政人員。她于是只身來到不來梅港,登船前往新大陸。離別時父親贈予她一把鞋刷,她從此珍藏了一生。父親在臨別信里寫:我想你會在美國嫁給一個牛仔。。看到這里,我的眼淚再沒忍住。
在移民們遺棄在不來梅港的箱子里,我找到疊得整齊的毛巾,另有一件姑娘的睡衣,繡著精致的蕾絲,M.K.倆字母繡得漂亮,讓人忍不住浮想聯翩。這姑娘最后上船了么?到了被稱為"眼淚之島"的愛麗絲島嗎?是怎樣的身世逼她背井離鄉?她是否消失在紐約或芝加哥,開始了新生活?她嫁人了嗎?生子了嗎?后代還在新大陸?
每一個背井離鄉都有著一個決絕的故事。也許是因為迫不得已,也許是因為遠方在召喚,我們將自己連根拔起,把對故土和親人的眷戀打成包裹。我們長途跋涉,我們日夜兼程。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故鄉,就像童話一樣,是once upon a time,很難再回去了。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26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7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
時間:2025-02-27 14:00~15:00
地址:視頻號
時間:2025-02-28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