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現行法律制度里的出生公民權的淵源是英國普通法里的屬地原則(Jus Soli),即一個人只要出生在美國“領土”上或者美國的領水和領空內,就自動獲得美國國籍。今天這個美國“領土”的概念,除了美國本土外,還包括波多黎各、巴拿馬運河區、關島、美屬維京群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有些美國投資移民肯定聽說過,今年10月,在臺北飛往洛杉磯的班機上,一位臺灣孕婦在羊水已經破了的情況下,不停地問乘務員“有沒有到美國”,大有不到美國堅決不生的勁頭,為的就是讓她的孩子擁有美國國籍。
在美國成立之初,情況卻大相
徑庭。美國建國初期,組成美利堅合眾國的原英屬各北美殖民地變為美國的各州,但美國到底采用什么樣的國家制度尚未底定,各州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也沒有明確,在公民權和國籍問題上自行其是。1817年,最高法院才明確規定,在關于國籍的問題上,聯邦政府擁有排他的權力,結束了聯邦和州之間的管轄權分歧。
1790年通過的美國第一部國籍法(《1790年歸化法案》)規定,只有品行良好的自由白人移民才可以歸化為美國人。這就把當時人口中的相當一部分排除在外,主要是印第安人、白人契約奴、黑人奴隸和自由黑人。亞裔也同樣沒有資格歸化為美國公民。
該法還規定,美國公民在美國之外出生的子女天然擁有美國國籍,除了那些父親從未在美國定居的孩子。而在美國出生的人是否能自動獲得美國公民權,實際上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1844年的茱莉亞·林奇訴克拉克(Julia Lynch v. Clarke)一案中,紐約衡平法院的法官被要求決定“外國(愛爾蘭)父母短暫逗留期間生下”的林奇是不是美國公民時,不是以當時的美國聯邦法律或者憲法,而是依據普通法原則判決:所有出生在美國的人都是美國公民,而不論他/她的父母身份如何(但不包括外國大使的子女)。直到此時,出生公民權這個在成文法中并未直接表述的問題才真正通過判例在美國司法實踐中得到明確的落實。
然而,在北方的杰斐遜黨人和杰克遜時代的南方民主黨人心目中,美國是一個“白種男人的共和國”,所以他們的政策在拒絕非白人移民的公民權方面一脈相承。
南方政府和立法機構尤其害怕黑人擁有公民權,從而贏得平等的政治地位。1857年,美國國內關于奴隸制的分歧已經日益白熱化,黑奴斯科特訴桑福德 (Dred Scott v. Sandford)要求自由一案正逢其時,成為整個國家政治走向的風向標,有人甚至認為該案是引起美國內戰的關鍵原因之一。最終,主要由南方出身的大法官組成的最高法院判斯科特敗訴。在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坦尼(Roger Taney) 撰寫的多數意見中,甚至認為即使斯科特是自由的,也不可能成為美國公民,赤裸裸地否定了黑人的公民權。這也反映了158年前美國法律實踐中保守勢力之強大。
內戰之后,盡管奴隸制作為一種公開合法的種族壓迫制度已被全面廢除,但是在實際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輸掉了戰爭的傳統南方勢力仍竭力維持戰前的做法。
1866年,美國國會通過《1866年民權法案》,明確規定:包括獲得解放的黑人奴隸在內,“除了未被征稅的印第安人外,所有在美國出生且非任何外國人勢力的人”都是美國公民。來自新興的共和黨的雅各布·霍華德(Jacob Merrit Howard)參議員為了防止該法案被將來的國會廢除,或是被最高法院裁定違憲,繼續漠視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的權利,以此為基礎提出第十四修正案(1866)。經過在聯邦立法機構內兩年的努力,修正案最終于1868年得以通過,其中第一款寫道:
所以很多美國投資移民也是赴美生子的,所有在合眾國出生或歸化合眾國并受其管轄的人,都是合眾國的和他們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實施限制合眾國公民的特權或豁免權的法律;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在州管轄范圍內,也不得拒絕給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護。
第十四修正案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明確規定了出生公民權的合法地位,也是今天眾多父母赴美生子的產物——“錨孩”的法律基礎。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26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7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
時間:2025-02-27 14:00~15:00
地址:視頻號
時間:2025-02-28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