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s/default/images/phone21.png)
此前,一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華人女子,發表長文感慨《爸媽,這就是我不想回國的原因》,激起了很多華人移民的共鳴。
文章節選如下:
今天跟我媽視頻,我媽又勸我回國,這已經是我媽第56次勸我回國。還是那一套老說辭:“女孩子家家,回來多好,在事業單位找個工作,不比你一個人在外邊舒服多了。你一個人在國外,太累了。”
每次在我抱怨國外的東西不好吃的時候,考試壓力大到滿嘴起泡的時候,畢業找工作的時候,無數次特別想家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我媽這句話。
是啊,媽,你說的我都知道。
其實每當我問身邊的朋友為什么想移民的時候,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是會隨口說一句:就覺得這兒挺好的,想留下。
從小,我們就是在“模版”里長大的,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身邊的人早就安排好了。重點初中、重點高中、985/211、考研、出國、工作、買房、結婚、生子,這所有的“步驟”都是有人物、時間和地點安排的,哪怕差了一步,都不行,都會被評論,都會被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那親愛的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們,你們有沒有問過我們:我們想如何度過這一生呢?
我們是不是就那么在意誰幾歲結婚,誰幾歲買房,誰幾歲就有了龍鳳胎呢?我們的生活,不應該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嗎?
在國外,沒有人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你也需要完全對自己負責。做你想做的,做你愛做的,隨心而活。你可以選擇去嘗試不同的事,接觸不同的人,過的五彩繽紛;也可以只過著學校、家、超市三點一線簡單的生活,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我見過小提琴大師在街頭賣藝,也見過35歲的單身博士也當美妝博主,沒有人去評判你的生活,你是自由的。并不是大家都很冷漠,只是大家都很尊重彼此的選擇罷了。
不知道多少人被家人勸說要考公務員。都說是喝茶看報的金飯碗,真的就那么好嗎?
我有個朋友,考了兩年考上了公務員,有一次我們聊天,我抱怨考試壓力大,她抱怨辦公室人際關系復雜。
“在辦公室里,偷奸耍滑、混吃等死的最吃香。”
“你太勤快了,別人看你不順眼,就要聯合小團體打你小報告。你和大家一起偷懶,她們就把你當作自己人。”
“領導來了,干干活兒,剩下的時間全是家長里短。”
“還有啊,就是什么都比,從房子車子比到老公孩子。”
她說,“我真的好累,想辭職。”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每次當我媽勸我回國的時候,我心里總有個聲音:“媽,我也想像你給我最好的那樣,給我以后的孩子最好的。”
我父母辛苦了大半輩子,攢錢讓我出國,就是想讓我感受一下國外的學習氛圍。是國內的大學不好嗎,其實不然,只是,很多方面,只有在國外上過學才能體會到罷了。
中國的教育只關注一個高考,卻忽略了孩子整個人生。
在國外,小學是最輕松的,孩子開心的玩兒,不帶壓力的學習,潛移默化的學會閱讀和溝通;中學六年,學校會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給每一個孩子提供不同的課程,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學,從食品加工到服裝設計,只要你想學,學校盡量滿足你。找到興趣所在才是重要的,畢竟越早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才能越早的去開始自己的人生啊。
在這里,沒有一次考試定人生的說法,你想去考大學就去考,考試成績結合平時成績決定你的學校。如果,你不想去上大學,想學習一些技能,那高中畢業之后就可以選擇你所喜歡的去學習,沒有人會因為你的職業而去輕視你,畢竟在這里付出和收獲是成正比的。
如果你是藍領(水管工,電工,建筑工等),你的工資會很高,但你也得承受住相應的苦力。如果你是律師、醫生等職業,你的工資也會很高,但你得經受住無數次的考試和熬夜工作。沒有一個職業是輕松的,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
而我們,中國的學生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聽著“高考決定命運”和“不好好學習就去掃馬路”這種話成長起來的。可環衛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啊。而經歷過高考的我們,深知高考的壓力,那不是一個人的壓力,而是一家人的壓力,有的孩子甚至背負上改變整個家庭命運的責任。
在中國上學的孩子,我們辛苦了。
我辛苦夠了,不想讓我的孩子再繼續像我這么辛苦了。
正是因為不想讓我的孩子在不該承受那么大壓力的年紀下承受那么多,也不想他只會學習而缺少了自理能力和生活中該有的樂趣,才讓我這么想移民。畢竟,讓我的孩子享受這里的教育,有一個輕松愉快的童年乃至一生,是我能送給他最好的禮物。
看完此文,讓人思緒萬千。在海外中文論壇上,小澳也常常會看到有華人糾結是否要回國……
你呢?是否也有故事想要與大家分享?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12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14 13:00~15: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15 13:30~15:30
地址: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910
時間:2025-02-16 13:30~15:30
地址: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