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s/default/images/phone21.png)
出國后能夠收獲到什么?出國后能夠感受國外的多元文化,能夠接觸到更為先進的高等教育,能夠get到各種生存技能,能夠使自己的眼界更加開闊……出國后,除了見聞、學識有所變化外,思維上還有什么變化呢?
1、對隱私意識增強
不喜歡主動打探別人的隱私,也不喜歡別人打探自己的隱私。
每次回國被問到私人問題,工資待遇,開什么車?住什么房?什么時候要孩子的時候,開始條件反射式的渾身不舒服。
但是鑒于本人比較照顧叔叔阿姨的面子,即使不舒服也會盡量回答,他們也并無惡意,有時候僅僅是好奇而已。
不喜歡回答這些問題,這跟自己在哪個階層,掙多掙少,工作是否光鮮都沒有關系。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如今自己回國也自然而然不會問別人這類問題。
在和西方人交流當中,人們普遍有共識,一般可以問對方的職業,但不會問及工資等等,即使家人親戚也不會輕易問。
2、女性獨立意識增強
作為女性,出國后明顯感覺到對女性獨立意識增強,更加清晰性別歧視的概念。
沒出國之前僅僅覺得內心是想要獨立的。但是很多時候會被國內社會環境誤導,比如有些事情覺得就應該男人去承擔。
在國外生活久了,在獨立完成學業,事業上漸趨穩定上升的時候,覺得生活就是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跟自己是否有伴侶,是否結婚都沒有關系;
結婚以后也是一個teamwork,兩個共同承擔家庭的責任,以此獲得的尊重是深遠的,也是值得的。
回國漸漸發現我們這代人當中不乏優秀獨立的女性,覺得甚是欣慰。
3、平等交流意識增強
平等交流意識增強,被鼓勵說出自己獨立的觀點和意見。
還在讀碩士的時候跟教授討論論文的時候,偶爾說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而被教授贊賞,這讓我印象很深刻,因為教授明顯是在極力鼓勵學生這樣的行為,甚至接受學生挑戰他的觀點。
在很多其他的社交活動當中,跟60多歲的人聊天都覺得沒有任何代溝。
雖然這跟對方的性格有關系,一些不擅長聊天的即便是同齡人也會話不投機半句多,對于一些有良好的social skill的人,年齡根本不是障礙。這里有兩個原因:
第一英國幾十年前的社會跟現在差距遠遠小于中國同等時間段社會變革帶來的差距,所以上一代人自然跟這一代人的思想差距沒有太大;
第二西方社會比較崇尚平等,并沒有像東亞國家儒家文化的影響,彼此是獨立的個體,沒后長輩晚輩的概念。
比如我們大部門的總裁,時不時轉到我們座位附近跟我們聊兩句,沒有任何架子,沒有任何的位高權重。
4、對真正弱勢群體的包容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西方人們對弱勢群體的善意,比如完善的殘疾人設施,為殘疾人提供的工作崗位。
如果你對殘疾人有歧視,那你就會被主流價值觀所鄙視。
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位因為多年前車禍右腿截肢的女人,現在一直用假肢,看上去跟正常人沒有任何區別,一個長相很漂亮的女士,有一位愛自己的先生,有一雙兒女,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醫藥方面的白領),我也看不到她臉上有任何自卑,她也毫不介意主動說出自己當初是什么事故造成截肢,她的生活跟任何其他中產家庭沒有任何區別。
我只是內心感嘆她能生在這樣一個國家該是多么的幸運,在中國的大街上不是經常看到殘疾人,更不容易看到殘疾人出現在任何工作崗位上。
比如超市收銀員,酒店前臺,如果他們缺了一條腿,其實并不會影響工作,甚至缺了一只胳膊也并不影響他們用一只手敲打鍵盤。如果設施健全一些,他們的出行也并不是很大的困難。
5、更加客觀對待國內外的各種利弊
在哪里生活都不會完美的像天堂,魚與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西方國家人工貴,所以一些服務并不是很便利,比如找個修理工或者搬家公司都貴的要死。
但是你要理解歐洲工會的力量,你會了解到這背后的根本原因,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必定在某些方面要做出犧牲,所以很多事情能自己動手就自己來吧。
包括商店關門早,也正是為了保障這部分勞動者的利益,廣大消費者就且忍忍了。
對于白領階層也是一樣,一個大企業的高管的薪水待遇,頂多就是一個小秘書的5倍,薪水越高,所得稅也越高,扣了稅,甚至都還不到5倍。
這種現象會相對“折煞”管理階層的優越感,就拿剛畢業進入企業的年輕員工與總裁相比,無非就是你開的車比我的貴一些,車也只是代步工具,很多年輕人大學都會買一步二手車來開。
6、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
再也不會人云亦云,尤其是在信息科技這么發達的時代有了自己的辨別能力。
也可能與自己分析師的工作性質有關,很容易找出一篇報道或者文章的漏洞,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從而肯定的分析出不合理的地方,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問題的方式和思維方式。
為了適應環境,回國的時候,我不會表達太多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其實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在知乎這種地方并不顯得多么的非主流,但是你回到老百姓當中就會顯得你的與眾不同與格格不入;
所以為了不讓國內的親朋好友覺得我這人太軸,我會適當調整自己說話的傾向性,以求讓大家覺得我是個接地氣的人。
就連我先生跟我親朋好友交流的時候,都會客觀的說很多中國的好話,這些人情世故世人皆知,沒有太刻意,只是有所選擇的陳述。
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覺得一個中國的成語是可以解釋的很完美的,就是外圓內方,畢竟國內的現實環境不能跟知乎等同。
有很多觀點,表達出來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大家所處的環境跟你不同,就不會有切身的理解,在知乎可以是因為找到不少可以理解你觀點的同僚。
7、對人際關系的順其自然
對人際關系的順其自然,友情是路上的緣分。
知乎上有一個五萬多人關注的問題,好朋友之間是如何變淡的? 出國以后對這種問題更加的感同身受,從一開始的迷茫不解到現在的淡然處之。
每個人的交友模式不同,有些人習慣呆在一個圈子里,但是這種模式對海外黨來說難度是很大的,所以現在不會在乎長久的人際關系。
一些人如果在你生命中能跟你同路一段時間就應該珍惜,如果到某一個路口分道揚鑣了,就相見不如懷念好了,也許你們周周轉轉還會在相遇。
有時候偶爾跨越圈子的交流也是很有意義的,多了解一些別人的生活,思想也可以避免狹隘。
您怎么看呢?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12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27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
時間:2025-02-28 10:00~16:00
地址:上海恒豐路500號洲際辦公樓7樓 貴賓會議室
時間:2025-02-28 10:00~12:00
地址:常州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