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s/default/images/phone21.png)
一個人的一生中所能夠獲得的機會,理論上來講只有三次,如果每一個機會都沒抓到,你肯定一生的財富就沒有了。如果抓住其中一個機會,你就能夠至少是個中產階級。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人生的財富軌跡是有跡可循的。那么要怎樣才能預知財富軌跡,從而提前做好準備呢?這就要從財富趨勢來分析未來的經濟走向。未來的財富趨勢是怎樣的?就來一起看下吧。
未來用錢買不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經歷了上一輪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努力實現了市場化,即:所有的東西都能需要用錢才能買到。
但大家可以發現一個事實:從大城市開始,越來越多的東西,花錢都買不到了。比如車牌(限牌),房子(限購),讀書名額等等。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現在的房子就如同40年前的糧食,當時民眾的基本需求是溫飽,所以糧食價格是民生基礎,國家必須控制糧食價格,有計劃的去供應,防止市場被操控,成為別人謀利的工具。
還記得之前我們父母那一代嗎?買飯要憑飯票,買糧要憑糧票,甚至買布也得憑布票。
而現在民眾的基本需求是“投資”,房子成了最好的投資品。再加上住房也是民生之一,因此國家必須控制好這個市場,讓每個老百姓都能分享到這個時代的財富,抑制投機,善待剛需。
這樣才能促進社會公平和穩定,所以要限購、限價、限售,其實就是相當于當年國家為了穩定糧食價格一樣。因此,現在買房也得憑“房票”。
比如限購之后,很多城市規定一個家庭最多只能買兩套房,還有有各種門檻和條件限制,比如社保/戶口等等,這就相當于一個家庭只發兩張“房票”,為什么有的城市還要搖號呢,就是因為太熱門的城市,有的人倒賣房票而謀利,搖號就是為了防止投機者的“炒號”行為。
我相信,假如當年沒有糧票,也會出現“炒糧團”,就像現在的“炒房團”一樣,投機倒把,無處不在。
如果所有東西都能用錢買到,那么人們一定會拋開一切道德枷鎖,竭盡所能的去賺錢。正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能用錢買到,人的智慧一定都會放在造假/山寨/抄襲等各種野蠻手段上,社會會義無反顧的駛向深淵。
用錢買不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多,這也說明社會正在價值回歸,人們將去接觸更大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與此相對應的是:
未來越來越多的東西不再是用錢買,而是直接進行價值交換,各種積分制/貢獻值等政策也會越來越多。比如這一輪城市搶人大戰,很多城市只要你學歷到一定程度,就直接給你戶口。
未來能納入個人名下的財產會越來越少
想想現在的共享經濟,以及國家不斷倡導的租賃住房/公租房等政策。未來越來多的基礎設施將公共化,資源將共享化。
這詮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發展動向:未來的一切資產,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被私人占有會越來越少。
在計劃經濟時代,所有的東西都是共有的,我們都只有使用權。此時人與人的關系是共同勞動系,屬于同一個集體,因為牽扯不到利益關系,所以此時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
而市場經濟發展起來之后,出現了私有制和個人所有制,以“占有”物品為最終目的,很多東西的“占有權”被明確到個人。
于是,人與人的關系由共同勞動變成了直接競爭,于是出現了爭奪和貧富分化,也變得陌生和冷漠,資源開始變的不均衡,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等等,給社會劃了一道道巨大鴻溝。
我相信不久之后,公寓/商鋪等等這些也會限購。未來一件物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分離的,我們只有使用權,不再有所有權。
未來,我們的交易,更多的是交易一件物品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的交易。比如雄安未來的規劃就沒有商品房,海南也在努力防止炒房。
未來像滴滴這種共享經濟平臺會越來越多,各種APP能通過時間、地點、技能的匹配將物品的使用權分配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將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將多余資源轉化成為生產力。共享是為共產和公有打下基礎。
未來投機的機會將越來越少
還是以房子為例,為什么買房是這些年來普通人最好的投資方式呢?
房子的本質,就是貨幣放水的錨,是抵抗印鈔機的最佳武器。而住房貸款,又是普通老百姓能夠獲得的/成本最低的金融杠桿。
房子其實就是時代賦予普通人的經濟權益,只不過有的人發現得早,有的人發現得晚。
直到現在,我們依然無法從“房子”中走出來,多少人依然使勁往里面鉆,人變的越來越貪得無厭,越來越不相信勤勞致富。
記得雄安新區和海南新政策剛一公布,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去當地買房,而不是去創業投資,民眾饑渴的投機心理可見一斑,如果沒有宏觀調控,雄安和海南早就成了炒房團的天下了,哪里還能興起各種新興產業?
一個芯片,已經讓我們認識到全民投機的危害。如果只靠錢生錢,那么實業一定會越來越凋零,國家一定會通過各種手段,把資金往實業上引導。
現在已經通過限購/限貸/限售把房子的金融屬性收了回去,接下來必定是嚴打炒房者。炒房這條路已經基本堵死,與此同時,這種坐享其成的投機機會也越來越少。
未來一個人的信用將越來越值錢
既然個人名下的資產將越來越少,那么信用才是一個人最好的金融工具和杠桿。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我最近不斷收到各種銀行發來的短信,告訴我可以有多少貸款額度,顯然銀行已經開始掌握個人信用信息,結合一個人的信用給人賦能。
再比如現在各種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是根據一個人的信用度來確定一個人貸款的額度,芝麻信用成了很多人重要的參考信息,隨著大數據的建立,金融機構將越來越看重用一個人的信用,而不是看一個人的固定資產。
尤其是區塊鏈的發展,將更加確立一個人的信用價值,未來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會被記錄存檔,任何機構都無法更改。這就倒逼著我們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
未來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
在以往,我們為了謀生,要去加入某個公司,然后被“集中指揮式”去勞動,這時工作只不過是謀生的手段。
而未來,社會上的自由職業者會越來越多。各種平臺越來越多,它們在大數據、云計算的配合下,努力實現了“多個服務個體”和“多種個性化需求”的對接,這就使那些在技能、人脈、服務上擁有一技之長的人,能通過各種平臺尋找到與之相配的工作。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所擅長的來自由支配自己要在什么時間什么場所做什么樣的事情,根據自己的興趣所在,制定目標,決定自己要成就一番怎么樣的事業。
這就可以溫柔、精確、高效的將每個人的潛能激發并對接起來,構建更加精細的供需系統。未來社會基本單位不再是公司,而是個體。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IP,即可以獨立完成某項任務,也可以依靠協作和組織去執行系統性工程,所以社會既不缺乏細枝末節的耕耘者,也不缺少具備執行浩瀚工程的組織和團隊。
那些經典的管理理論統統都將失效,大家需要的是因勢利導,而不是被管理。
未來一個人創造的價值將越來越明晰化
首先是公平和平等。
以往,在傳統的互聯網格局之下,中心權力者往往踐踏個人的權利。
比如淘寶有權關閉一個店鋪;騰訊有權封一個微信號;滴滴有權停止一個司機的ID等等。
這就是互聯網形成的不平等,而在區塊鏈成熟的社會里,中心結點也沒有任何辦法干擾每一個個體的價值。
一個人有沒有犯錯?需要付出多少代價?不再是某一個機構的人為決策,而是數據記錄到一定程度,就會有相應的措施自動施加。
其次是精準記錄與分配。
以往,每一個人作為價值創造者,需要有公司或平臺去分配自己的價值,比如獎金/提成/年終獎等等。
而未來,每個人創造的價值都能被精準記錄,并即時兌現,而且非常透明/公開,這樣大家互相干涉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少,人正在真正走向獨立和平等。
未來一個人的財富將越來越趨向于無形化
企業家身價上千億,并不是說就有上千億現金放在他們家里,如果企業家要把自己的股票全部兌換成錢,那么阿里公司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
所以坐擁上千億財富并不代表你就可以任意花這些錢,只是意味著你擁有擁有千億資源的調動權,這無形中也是一個巨大的責任。
歸根結底,每個人這一輩子花的錢都是差不多的,但人和人的不同,在于調配資源能力大小的不同。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完善,越來越多人的財富將趨向于這種估值/市值。
把握了未來的財富趨勢才能適時抓住機會。機會是什么?機會就是:別人不知道的你知道了,別人不明白的你明白了,別人還在猶豫的而你果斷地做了。當別人知道了、明白了、想要做時,你已經成功了!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2-12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14 13:00~15: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
時間:2025-02-15 13:30~15:30
地址: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910
時間:2025-02-16 13:30~15:30
地址: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910